健康資訊

社交技巧訓練

2025-07-11 10:49:07

1.jpg

2.jpg

3.jpg

4.jpg

5.jpg

6.jpg


社交技巧訓練
澳門扶康會怡樂軒 職業治療師黃健銘
作為職業治療師,我們每天都會協助服務使用者提升人際溝通能力。在日常生活中,良好的社交技巧有助於建立和維持人際關係,有效表達情感和想法,促進個人在社區、家庭及職場的適應。
社交技巧能滿足人類的多方面需求,包括情感支持(Affectional Goals)和實際生活目標(Instrumental Goals)。對於復元人士,特別是症狀慢性化的個案,常會出現不適當的社會行為,導致人際退縮或缺乏基本的社交技巧,影響他們在社會的參與。如:害羞、退縮、行為令人反感、難以與人眼神交流或進行簡單對話等。他們常見的社交障礙包括:因精神疾病影響思考、知覺、行為以及情感表現,令他們在社交情境中感到不自在、被忽略、難以表達想法與感受,或無法有效溝通。
社交技巧是指個人在與他人互動時,運用語言和非語言方式表達、理解和回應的能力。社交技巧訓練則是有系統地改善人際溝通方式。重點在於提升社會行為,而非直接處理其他問題(如焦慮)。
社交技巧訓練的方法:
1.原則性教導:以經驗說明行為的重要性與用途,內容貼近復元人士日常生活。
2.模仿示範:由治療師或同儕示範正確社交行為,並輔以教學影片或照片,讓復元人士觀察學習。
3.角色扮演與行為演練:分四階段(準備、選擇情境、演練、實際應用),模擬真實社交場景,安全練習並從錯誤中成長,提升應變力與實務應用。
4.暖身活動:如放鬆練習,幫助進入學習狀態。
5.增強與鼓勵:對理想行為給予即時肯定與建設性回饋,建立自信並強化正確行為。
6.回饋分享:團體成員交流感受與訊息,營造支持氛圍,共同成長。
7.家庭作業:鼓勵將所學技巧帶入日常生活中練習。
8.概化應用:將訓練成果延伸至多種生活情境,並結合社區資源增加實踐機會。
運用輔助科技投入訓練方法:
1.虛擬實境(VR)訓練:利用VR技術創造逼真的社交情境,讓復元人士在虛擬世界中練習。
2.社交機器人:使用社交機器人作為輔助工具,讓復元人士與機器人進行互動,學習基本的社交技巧。
3.溝通輔具:針對有溝通障礙的復元人士,提供適合的溝通輔具,幫助他們更好地表達自己和理解他人。
總結而言,精神復元人士者的社交困難成因複雜,包括精神症狀、認知障礙、自信心不足及社會歧視等。這些困難會影響他們的表達、理解及人際互動,甚至導致社交退縮。透過角色扮演、情境練習、行為示範、正向回饋及團體互動等訓練方法,職業治療師能有效協助復元人士提升社交能力與自信心,促進他們更好地融入社區,改善生活質素。
參考資料:
黃曼聰、陳威勝、陳芝萍(2011)。精神健康職能治療—理論與實務。五南圖書出版。